学术出版作为出版业的核心板块,在推进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服务科技发展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凭借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深耕学术出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交大特色的学术出版。近年来,上海交大社策划出版了“大飞机出版工程”“海洋强国出版工程”“东京审判出版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等大型学术出版项目,在推动大学学科建设、助力提升学科影响力的同时,力争在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中有新的突破,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
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相互促进、有机融合
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都是出版业非常重要的领域,也是上海交大社的重点发展方向。上海交大社致力于探索以学术理论成果为核心的创新主题出版形式,用主题出版的理路照亮学术出版道路,是上海交大社学术出版的发展特点之一。
近年来,上海交大社策划出版的钱学森系列图书,一方面,围绕钱学森原创性理论成果,策划出版《工程控制论》《物理学讲义》《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可压缩流体气动力学讲义》等经典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凝聚在钱学森身上的伟大科学家精神,策划出版了《钱学森精神读本》《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钱学森的选择与成长》等一系列主题出版物,这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题类图书因此有更高的学术含量,更有信服力。同时,“国之重器”系列也是上海交大社主题出版和学术出版有机融合的一个板块。这个板块围绕“国之重器”,不仅策划了“大飞机出版工程”“海洋强国出版工程”等学术出版,同时策划出版《雪龙探极: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翱翔:中国大飞机在崛起》等主题出版图书,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相得益彰。钱学森系列、“国之重器”系列图书的共性就是打通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壁垒,用学术出版成果带动主题出版,体现了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鲜明特色。
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学术出版
做强交大特色学术出版品牌。作为以学术出版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出版社,上海交大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学科优势及平台机构的研究能力,始终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原创性、具有交大特色的学术出版品牌,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奉献社会文化发展。近年来,我们围绕交大特色优势学科,以大型学术规划项目引领高品质学术出版,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学术大家的精品力作,如“大飞机出版工程”“东京审判出版工程”“能源与环境出版工程”“海洋强国出版工程”“脑计划出版工程”“精准医学出版工程”“转化医学出版工程”。其中“大飞机出版工程”已连续九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自2009年启动至今累计出版200余种图书,80%均为原创性学术著作,较好地服务大飞机研制一线,被学术界称为“大飞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依托该学科而策划的“海洋强国出版工程(第二期):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列”在2021年获第十六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又如,我们紧扣“智造科技”品牌即将出版的“智能医疗器械研究前沿”“未来能源技术系列”“软体机器人研究前沿”等丛书,均以百分百原创的形式呈现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再如,2022年年初出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邦新主编的《核反应堆材料》(上中下)一书,展示了我国核材料领域在核工业进程中所取得的最新成就。由于作者权威、内容原创,即使价格不菲,市场反响依然热烈。另一方面,以大型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锻铸人文学术品牌。比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的独有特色和优势,出版了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东京审判文献及研究丛书系列”、“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中华大典——交通运输典》等。这些项目均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的支持,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规划,并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上海图书奖等,在市场上形成交大辨识度,从而形成交大特色的学术出版品牌。
以科普读物推进学术出版大众化发展。学术出版科普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将专业学术资源向大众普及的途径。上海交大社追求将优秀的学术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从而提高大众对科学知识、学术类科普图书的关注与兴趣,进而推进学术出版普及化。比如,上海交大社围绕科学家精神策划出版的《科技重塑中国》《科技成就中国》《钱学森精神读本》《雪龙探极: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等,在市场上均有较好的表现。新近,还将推出《于无声处:黄旭华传》《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钱学森的选择与成长》。再如“走进美丽的核科学世界系列”的《守护你的甲状腺——核医学有绝招》《漫话核医学与骨骼健康》荣获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科普奖,《唯爱健康 “医”讲就懂》入选“中国医界好书·医学科普类”。从“科学家精神”书系、“走进美丽的核科学世界系列”,到即将推出的“国之重器”书系等,科普已逐步成为上海交大社的重要产品线。
以国际化提升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学术出版国际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术发展的自身要求。学术出版国际化通过输出国内的优秀学术图书,向国外展示中国文化经典和新时代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上海交大社拥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连续多年获“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荣誉称号。目前,上海交大社不仅有学术出版系统化的版权输出,还与海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联合设立出版中心,为上海交大社外向型选题开发和优秀学术图书的国际化大大提供了便利。在各类走出去基金的引导下,上海交大社每年90余种的图书版权输出或出版,尤其是优秀学术图书,比如原创类学术著作“大飞机出版工程”就有26种图书的版权输出,“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智能医疗器械研究前沿系列”均以整套图书形式输出到国外的著名出版集团,在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同时,有力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尽绵薄之力。
以数字化推动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深耕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融合,推动出版单位实施学术品牌力提升,立足上海交大社优势精耕垂直领域,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数据库云平台”整合7个学术数据库,发挥了学术出版数据库“集群”优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云平台”以上海医学界上千案例为基础,结合题库及知识点,利用轮转系统为住院医师提供整合知识服务;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的“大飞机立体化知识服务平台项目”,以核心出版产品“大飞机出版工程”为基础开发,逐步向学术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关联化目标迈进,秉持“内容为王”策略,平台在为航空领域的各类受众或组织提供优质内容和服务的同时,注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开展调研,进行需求深度分析,努力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加强与相关领域、传播平台的合作,以提升平台资源的被获知度、体验度和影响力。
融合发展时代,拥抱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模式是未来的趋势。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术科研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深度革新。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巩固传统学术出版优势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学术出版新模式。加强学术出版数字融合产品的策划与研发工作,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到学术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中。
由此,学术图书素材来源、内容表达,图书呈现、宣传和运营方式等出版环节均发生了革新。因此,在巩固传统学术出版优势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学术出版新模式是学术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促进融合出版模式的探索,上海交大社在推进制度建设、积极酝酿融合出版平台、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的同时,一方面积极挖掘传统品牌图书,如基于“大飞机出版工程”的立体化知识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主动创新学术出版的融合出版模式,如《走进神奇的催化世界》《神奇的驾驶员》等科普视频,探索融合出版的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交大社在学术出版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挑战,例如学术出版大多周期较长、专业度高,尤其在历史、古籍方向,相对受众较窄,市场回报率低;在融合出版转型过程中,数字内容资源的策划和生产的核心人才不足;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原有的流程和考核机制造成了一定的“部门墙”,重塑出版社内出版流程、打造融合出版新生态是上海交大社在学术出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无论出版形式如何变化,做专业严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出版,这种信念永远都是学术出版的立足之本。
作为一个以学术出版见长的大学出版社,上海交大社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锻造和培育深耕专业领域的编辑团队,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的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立足上海,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响应国家融合发展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模式,以实现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献礼党的二十大!